展台管理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海宁市立达经编布业有限公司 > 产品展厅 > 清洁毛巾 

清洁毛巾

海宁市立达经编布业有限公司-清洁毛巾
  • 海宁市立达经编布业有限公司-清洁毛巾
产品类别:

面料/针织物/经编布

关键字: 麂皮绒 短毛绒 毛巾布 圈绒 无光绒 花点绒 莱卡布 荧
主要规格: 超细纤维清洁毛巾
编号: 暂无数据
用途: 暂无数据
如果你有兴趣,请联系我们!
  • 成分及含量:100%超细纤维
  • 幅宽:30*30,40*40
  • 克重:25克-140克
  • 经纬编:经编
  • 染整工艺:染色
  • 主要用途:家居家纺用布
previous next next page
共有 15 条同类“经编布”产品信息
详细信息
起订量:5000片/色交期:40-45天
超细纤维本品采用100%超细纤维,脱糖去脂精制而成、是普通纯棉制品的替代品,具体以下显著优势:  强力拒污:沾上油污,见水分离,可免用清洗剂等洗涤用品,清水冲洗即可洁净如新,方便省心、清洁卫生、节水环保。  抗菌持久:脱糖去脂处理使细菌脱离生存环境,避免细菌滋生吸附,长期使用,无异味、不霉烂、不板结,健康身心。  质感独特:色泽亮丽、柔软、透气性好、吸水性强、是纯棉制品的1.5倍、且无静电、似锦锻,细腻、滑爽,卓尔不凡 。 使用广泛:可用于清洗油污厚重的餐具、高档家具、电脑电器、精密仪器、各种车辆等。 超细纤维的顺滑柔软, 市面上极少见到,因此个别毛巾会有抽丝、跳丝等现象,但很轻微,属于正常现象。此属高档商品,请爱惜使用,要绝对避免用 力拧水、绝对避免与尖锐物或者毛糙物放在一起,具体请查看后面的“注意事项”。 
超细纤维特性柔软顺滑,似"绫罗绸缎": 纤维具有单位细度细、手感柔软;白度好、色 彩亮丽;韧性及耐磨性强,有独特的回弹性;有较强的纵向和横向强度、且稳定均一,悬垂性佳;柔软滑爽不扎身,比棉还软, 有着特有的丝绒感。 凉爽舒适,真正的"空调纤维": 超细纤维横截面布满了大大小小椭圆形的孔隙,可 以在瞬间吸收并蒸发大量的水分,超细纤维的吸水性是棉的三倍。天然横截面的高度中空,使得业内专家称为"会呼吸 "的纤维,还称其为"纤维皇后"。超细纤维的吸湿性、放湿性、透气性居各大纺织纤维,超细纤维纺织品夏 秋季节使用,使人感到特别的凉爽、透气,冬春季节使用即蓬松舒适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份,不上火,不发燥。超细纤维 纺织品的冬暖夏凉功能也是其它纤维所无法相比的。 抑菌抗菌,杀菌率75%: 同样数量的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 菌在棉、木纤维制品中能够大量繁衍,而超细纤维制品上的细菌在24小时后被杀死75%左右。日本人的新发现增加了这一成果的附 加值,后经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上海微生物研究所的检测也证实了以上结果。这也为防"非典"提供了 防护服的选择,这是其它纺织原料不可比拟的(棉毛巾在夏日会发臭即是细菌成千上万倍繁衍的结果)。
超细纤维介绍 超细纤维分海岛型超细纤维,高收缩原丝复合纤维,运用聚酯和尼龙复合纺丝技术的 可分裂型纤维及运用直接纺丝技术的聚酯长丝。由于每根丝极其细小,故名超细纤维。锦纶复合超细纤维自上世纪50年代杜邦公 司发明以来,其产品以其独特的柔软性、悬垂性、优良的透气性和吸湿性,已博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纺丝设备加工技术的 进步,相关织造及染整技术的开发,当年的实验室成果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走向产业化,超细纤维产品得以广泛进入寻常百姓 家庭。 超细纤维根据织造工艺,具有微细粉末般手感,柔软性良好,仿鹿皮外观,干燥度好,桃皮绒效果,良好的垂直性 和优良的分裂性能。可普遍运用于服装、清洁、擦拭、人造皮革等产品加工,属于大力提倡和推广的高科技产品。 柔 软的超细纤维不会损害任何表面。超细纤维可以抓住并固定灰尘,像有磁性一样有吸引力。用80%聚酯20%锦纶制成的这种纤维, 每条只有蚕丝的1/20。能强力去除污物,表面有很柔软!
注意事项
1、在清洁家具、家电、厨具、洁具、地板、皮鞋、衣物时,务必用湿毛巾,不能用干毛巾,因为干毛巾弄脏后不易清洗干净 。
2、特别提示:毛巾用脏或粘上茶水(染色济)后一定要及时清洗,不能等半天甚至一天以后才去清洗。
3、洗碗巾不能用来洗铁锅,尤其是生锈铁锅,铁锅上的铁锈会被毛巾吸咐,不易清洗。
4、不能用熨斗熨毛巾,不能接触60度以上的热水,不要用毛巾用力擦脸。
5、不能和其它的衣物一起在洗衣机里洗(超细纤维毛巾吸附力太强了,如果一起洗了,就会粘上许多的毛毛、脏东西),不 能用漂白剂和柔顺济洗涤毛巾的等产品。
6、皮肤娇嫩的年青人和婴儿在使用初期,使用美容毛巾不要太用力,轻轻擦即可,几天后就没问题了。(因为超细毛巾相当 细,是头发丝的1/200,清理很彻底,吸附性较强。
  • 供应商其他产品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2019  浙ICP证:浙B2-20080131